《湖北之声》播出和报道郭道扬教授先进事迹

发布者:曹运波发布时间:2019-09-06浏览次数:333

编者按:95日上午,10余家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集中采访历时8年手写300万字《中国会计通史》的郭道扬教授用生命书写中国文化自信的先进事迹。《湖北之声》的《今早焦点时刻》栏目于96播出郭道扬教授先进事迹,并以《中国首部会计学鸿篇问世,79岁学者300万字手稿献礼祖国》为题对郭道扬教授及其与中国会计史的故事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首部会计学鸿篇问世,79岁学者300万字手稿献礼祖国

入古稀之年,仍一笔一划写就300万字的《中国会计通史》手稿,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9月5日,著名会计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道扬在家中向记者展示了齐人高的手稿,他说,自己穷尽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为中国会计史著书立说。

      声音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6733339397636227597/?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567756704&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19090615582301002004701937259716&group_id=6733339397636227597


郭道扬的书房里,整整齐齐地摞放着一袋袋手稿,这是5卷本《中国会计通史》的原型,它们记录了8年来郭教授的日日夜夜。每天早上、下午各工作4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双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张敦力感慨地说,即使因跌倒造成左手、左脚骨折,郭老仍笔耕不辍:“甚至不舍得浪费时间去体检、住院,争分夺秒地辛勤工作。”

 2011年,郭道扬主持的课题“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他开始撰写《中国会计通史》。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71岁已经是含饴弄孙的年龄了,为什么给自己找这么大的麻烦呢?只有郭道扬明白,他要跟时间赛跑。他说:“我们全世界1亿多会计,全中国2300万会计,没有人给他写史,需要我们写史。但是我30年的糖尿病,现在每天打4针,而且05年患过脑梗阻,我时常担心自己写不完……我怕我哪一天得个心肌梗死,糖尿病都是并发症厉害。”

41年笔耕不辍,练就了郭道扬的这份责任心,他第一次接触史学研究时不到38岁,刚从十年文革的农场回到久别的校园。当时,9个科研课题任务中的8个已被其他老师选定,只剩下《中国会计发展史》这个冷门课题无人问津。郭道扬的学生、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他开始也拒绝,他说我才38岁,能不能晚一点再搞,我先把现代的会计制度研究透了,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再来研究史?教研室的书记说你还在追求进步,你不是想入党吗,那就看你的表现。我们老说一句话“吃亏是福”,郭老师最典型了。”

从小爱看史书的经历,加速了郭道扬的写作进程,他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中国第一篇会计史论文,长达9万字的《中国会计发展史》。不到半年,就有出版社找上门来,请郭道扬将论文扩写成书。

 那以后,郭道扬遍搜资料,经常跑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他还从陶土刻记、甲骨文、金文、简牍等考古成果中,寻找会计史料。常常为了弄清一个字的读音、流变,他多次找考古文物专家虚心讨教。他说:“它这个名字怪得很,上面一个“氏”下一个“口”,上面再一个“氏”下一个“口”,谁都认不得,当时我八进考古研究所,终于看到老太太到医院送饭,我就守在那里,跟老太太说好话,说明这个字重要意义,老太太就拿给老先生,那是临终以前啊,他一看,这个字念“kuo”,这是个双写体,中国最早的会计名字,最早的保管。”

41年来,郭道扬把冷板凳坐热,不断收获重要成果——

他的首部专著《中国会计史稿》,填补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有关空白,并被外国学者称为“东方第一部会计史著作”。

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会计发展史纲》,并开创国内会计史教学先河。

他系统研究世界会计史,研究型教材《会计史研究》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老一代会计宗师、已故的潘序伦先生曾撰文称赞“填补了我国会计学的空白”。当代世界会计权威、国际会计教育与研究联合会主席保罗加纳认为“要了解中国会计,就要读郭道扬先生的作品。”

原财政部科研所理论研究室主任郭代模说:“最突出的就是他求学治学的完整性,确确实实是中国会计史界这一方面的中国范本。”

今年已79岁的郭老,没想过停笔。他说,自己接下来会认真校对这部书稿,并领衔创建中国会计史文博馆、筹备2024年世界会计史学家大会等,为往圣继绝学留下史料。他说:“既然来了这个世界,你一生哪怕做一件事你离开这个世界都是心安理得的,今天我是这样,我就做这一件事,我把它做好,我给后来人留下一点,我问心无愧,因为靠共产党的助学金把我送到大学的,我有今天都是共产党的,我也为他争了气。”

 

湖北之声记者何伶凌

通讯员陈博、徐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