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回顾:“中南·会计Seminar”之159期

发布者:畅雅莉发布时间:2024-11-26浏览次数:10


20241122日星期五上午1000113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第159次“中南·会计Seminar”学术讲座在文翰楼北406成功举办。本期讲座由郭俊杰副教授主持,特邀厦门大学李旻旸博士就其研究成果《中国新能源行业迅猛增长的微观机制:业务扩张与融资可获得性》以及王思泉博士就其研究成果《浅析可再生能源融资中的市场非理性:源自煤炭价格冲击的实证基准》进行了深入分享。

李旻旸博士及王思泉博士目前均就读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李旻旸博士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于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尤其关注企业的业务多元化与经营边界,其研究对象聚焦于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企业。王思泉博士目前的研究旨在捕捉能源转型中的市场非理性行为、给政策规划提供参考,外部性、贝叶斯面板估计和投入产出脉络均是其感兴趣的方向。

1王思泉博士进行研究分享


2李旻旸博士进行研究分享

讲座第一部分为王思泉博士对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的基本介绍。王思泉博士指出,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频发,能源转型成为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首要措施。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报告,2022年全球新能源投资达到了约0.5万亿美元,但这一数字距离实现“1.5℃目标”所需投资额尚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增长及其在全球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王思泉博士提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在产业政策下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以及装机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弃风弃光现象的原因,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讲座第二部分由李旻旸博士开始介绍其研究成果《中国新能源行业迅猛增长的微观机制:业务扩张与融资可获得性》。李旻旸博士首先阐述了其研究假设,即企业通过发展新能源业务能否改善融资困境,以及新能源项目的信号效应如何影响融资渠道的资金部署和匹配。接着,李旻旸博士详细介绍了其研究设计和方法。她使用2007年至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等模型研究企业的新能源业务拓展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新能源业务增量能够稳健地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新能源业务存量的作用并不稳健。最后,李旻旸博士进行了总结:中国上市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增量显著缓解了其融资约束,而非新能源业务存量。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中国新能源行业迅速增长的微观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于全球范围内制定新兴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研究还发现,新能源业务增量通过内源和股权融资渠道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宽松作用较为明显,这一发现对于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讲座第三部分由王思泉博士就其研究成果《浅析可再生能源融资中的市场非理性:源自煤炭价格冲击的实证基准》进行介绍。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政策影响以及融资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王思泉博士及李旻旸博士的研究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实务界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

讲座最后,郭俊杰副教授代表学院向所有参与的师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会计学院第159期“中南·会计Seminar”成功闭幕。本次讲座以创新的形式展开,激发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为在场的每一位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通讯员:连思颖)